打开电视,从中央台到省市地方台,“洋卡通”几乎处处可见。越来越多的孩子津津乐道于“小熊维尼”、“加菲猫”、“罗宾汉”等耳熟能详的名字。尽管国产动画片也于去年推出《海尔好兄弟》、《封神榜传奇》、《小糊涂神》、《咕噜先生》等优秀之作,但对孩子们来说,更吸引他们的还是那些外国动画片。这不由让圈内人士发奋:明天,我们更要为国产动画片加油!
应该说,中国动画片也过辉煌的历史。早在20年代初,由万氏兄弟拍摄的《大闹天宫》、《铁扇公主》风靡一时。不仅孩子们宠爱有加,就连一些成人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“动画迷”的行列。五、六十年代,我国首创了充满民族特色的剪纸片和水墨动画片,《小蝌蚪找妈妈》、《人参娃娃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。新时期以来,《三个和尚》、《葫芦兄弟》、《雪孩子》、《黑猫警长》先后在国际上获奖。80年代后,随着外国卡通片的大量涌入,国产动画片开始节节后退。《一休》、《花仙子》、《米老鼠和唐老鸭》等“洋卡通”牢牢锁定少儿观众。究其根源,一是过于重视思想意义和艺术追求,动画形象带有明显的说教意味;二是常以小猫、小狗等动物为主角,故事情节简单,制作也相对粗糙,给人以“小儿科”的印象;三是创作人员队伍严重匮乏,制作手段也比较落后。国产动画片在这“三面夹击”下,自然显得举步维艰。
卡通形象之所以惹人喜爱,是因为外形的活泼可爱,动作的幽默夸张,语言的诙谐有趣。但这并不代表动画片的全部涵义。一部优秀的卡通片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,启发思维,开阔视野。成功的卡通形象往往都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异样描述。在貌似不可思议的环境中作出种种夸张的举动,其背后无不隐含着人性的影子。以《猫和老鼠》为例,能够真正理解这部片子的语言幽默,并发出会心微笑的,大多是成人。这种以人为本、立意独特的动画片是动画业走向成熟的一个明显标志。一味就事论事的传统模式,不注重开发更深层次的人性光辉的那一面,其结果只能是停滞不前,从而被“舶来品”取代。国产动画片要有所突破并生存下去,就必须在题材、立意、角色设计、故事情节等细节方面下功夫,积极借鉴外国卡通片的长处,多些趣味性,少些生硬的说教,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,走出一条创新之路。去年在全国180家有限电视台播出的《孙悟空——小猴子的故事》,风格、样式、情节与人们印象中的孙悟空有很大不同。上海美影厂制作的《咕噜先生》以一种全新的娱乐角度,引导儿童愉快地进入知识学习的领域。这些可贵的尝试对国产动画业摆脱被动、冷落的局面,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一些有识之士指出:我国动画业若要重新崛起,必须走市场之路。外国动画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有市场,以商品观念去经营,在市场经济中进入投资——生产——制作——再生产的良性循环。许多动画大国的成功经营表明,动画制作已经成为融艺术、科技、出版、玩具制造、商业、旅游和传播媒介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。我国动画业也应有意识地向这方面靠拢,在搞好动画制作的同时,大力拓展相关产业,使其互为补充,互为关联,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